阿Q正传粤语

香港剧中国香港1976

主演:江毅,程可为,金雷,黄宗保,佩云,李鹏飞,马剑棠

导演:招振强

播放地址

 剧照

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2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3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4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5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6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3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4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5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6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7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8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19阿Q正传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5

详细剧情

民国初年,有一个很不闻名的村庄—未庄。有一个不闻名的人,他从那里来,没有人知道。他要到那里...

 长篇影评

 1 ) 再看阿Q正传

闲来无事,想起并重温了这部三十年前的看过的鲁迅经典小说改编。让我惊讶的是,这部二十年代的小说,里面的各人物形象居然就是在身边各种形形色色的存在着,正像剧末所说:小尼姑咒骂阿Q,断子绝孙,可惜不能遂愿了,因为阿Q的子孙真的世世代代繁衍不绝,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熟读小说的都知道,阿Q本人,自负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奴性,麻木而不仁,自欺欺己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自己打不回去,便抡自己俩耳挂子,感觉是自己巴掌打的,不是别人的巴掌,再不然,打自己的人,都是在儿子打老子,自己就是被打,那也是被儿子打。对于能欺负的,阿Q却也一样不放过,柿子捡软的捏。如此劣根性的自我麻醉,现在不一样比比皆是么?! 其实阿Q也并非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一样也继承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勤奋能干,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可他悲惨人物命运,跟现世下那些同样勤劳却没文化没有任何思想的劳苦大众,何尝不是一样呢?甚至包括你我在内,不都是被待宰割的韭菜么...

如今,股市,楼市,各种生意营生,各种投资,谁不想着投机取巧,争当暴发户?谁又不想从碗里分一杯羹?只可惜,此时彼时,如今怕是连自己都被榨干到连渣也不剩了吧!这层面上,多少人不都是如阿Q般贪婪自私么?!甚至在自私这个层面,我们可能更甚于阿Q吧...

赵太爷,白举人,县长,警察头子等权贵们的腐败与贪婪,阴险与狡诈。假洋鬼子,赵秀才等读书人的势力与虚伪,自私与自利,吴妈等众底层人的漠视,懦弱,无知,贪图便宜,

如今,我看,这些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就像病毒一样,繁衍壮大,蔓延开来,

很多时候,我也总是这个那个的看不惯,可能也连我自己也被感染吧......

 2 ) 啊q很可爱

我觉得人类的社会,总体来说,还是跟动物的世界差不多,残酷,利益之上,作,不公平,宿命。恃强凌弱,但是动物的世界没有太多的痛感,但是人在人类的社会却是感受到这种残酷,这种不公的分分豪豪,方方面面,特别是那些敏感的,多愁善感的人更加的感觉到处处碰壁。所以现在才会有社交恐惧症。才会有抑郁症。因为我们对人性的期待,总是一次次被打破,对自我的信任,总是一次次习得到无助。所有世界要求我们强大。
1982,严顺开。清朝末年,乱世,啊q。无论在哪个朝代。
我不知道在教科书里面,啊q为什么要遭到嘲笑,在清末遭到嘲笑,在现时代还要一遍遍地被批判被嘲笑。他只是有点老实,不那么圆滑。所以对人情冷暖,世事淡泊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无知。他其实很善良的。并不是一个反面的典型。反正我觉得影片呈现出来的是啊q善良的一面。他做梦,梦到自己翻身了,战胜了曾经欺压过自己的所有人,最后他有权力了,可以惩罚他们,但是他不敢也不忍心,他去城里做工有钱了,回来请所有人喝酒。他是一个好人啊。他做错了什么吗?世事对他如此不公。他却笑如春风。他只是对自己很仁慈很宽容,没有按照普遍的封建人情世故去思维。难道他就有错吗?他有性冲动,难道不是很正常吗?他只是误解了吴妈对他的意思,欲火之下说了一句吴妈我想和你困觉。难道不是可以理解的吗?
不知道当年鲁迅先生此篇佳作是想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是我觉得他并不是想批判啊q这一类的人。绍兴是历来的鱼米富庶之乡,人人精灵聪明,就是啊q笨一点,傻一点。很好啊。

 3 ) 阿Q繁多的后代

文字带来的痛苦像针扎一样深入骨髓,电影给人的感受就像一记重拳打在心窝...小时候读完小说是一种朦胧的难过,今天看完电影说了好多可仿佛始终找不到意义的出口。

我还是不觉得鲁迅在讽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希望他和我一样在为阿Q叹惋和难过。我哀阿Q不幸,可我不怒他不争,因为我根本无法对他发怒,无法对一个撞碎在高墙上的鸡蛋发怒。这样的一批人到死始终是混沌的,他们跌倒了原地躺下不是有意识有能力却不争,是无意识无能力的不争,无意识来自教育资源的短缺,无能力来自社会资源的短缺。“精神胜利法”是导致个人走向灭亡的缘由,却也是存活在这个畸形社会里的必要手段。所有受压迫者这样的惰性导致了整个群体的悲哀,也又让压迫者更加变本加厉。

这样的作品很难被超越,在于它带来是除了深度的思考,还有五味杂陈的感情。作为读者/观众,将自己代入角色,我感到庆幸、无奈又有些恐惧,我庆幸我现在至少过得还不错,我享受着资源和爱;我无奈阿Q的存在和选择有绝对的合理性和很强的必然性,而并非特定而巧合,继承了阿Q精神的我们也在走着相似的路;我恐惧,可不是恐惧自己会面临困境,而是恐惧无知,恐惧我的庆幸只是“精神胜利”,恐惧我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挨锤的牛。

跳脱出电影本身,又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我们现在的电影和作品,别说底层人物,以普通平民百姓为主角的已经基本不见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有话语权的人对这些角色的放弃,还是受众对这些话题的淡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缺乏了关怀,还是缺乏了注视。或许单纯就像我刚看完电影那样所说的,我觉得以后还是别再看这样的电影了,真的煎熬,平时已经够低沉,已经很难再接受这样盐一般的痛苦。

 4 ) 从《阿Q正传》看阶级固化

老艺术家的演技真是炸裂,严顺开老师将阿Q演的令人动容,让人心疼。而阿Q短暂的人生也令人唏嘘不已。
改革前,阿Q在“未庄”是一个不受尊重的短工,甚至连姓氏都不详,他想方设法希望可以受到别人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阶级流动,于是他自称自己姓赵,和赵老太爷是本家,没想到却被打。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本希望通过投入“革命党”来实现向上流动,结果却不清不楚地丢了性命。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拥有的资源并不对等,于是社会差异出现,而关键资源的多寡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了权力,这也造成社会阶级分化。
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影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因素,钱穆就认为我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资本时代”的转变,这主要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增多而发展的,而“资本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社会阶级“全依贫富而分”。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往往具有内在联系,比如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多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获得较高的文化地位,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等等。阿Q正传中,作为地主的赵老太爷家境殷实,所以听见敲锣打鼓,在酒馆喝酒的庄稼人不假思索地就说出,“这肯定是赵老太爷家的儿子中了秀才”,而作为短工的阿Q想给自己脸上贴点儿金,称自己也姓赵,甚至被其侮辱“你也配姓赵?”作为庄稼人,阿Q可以说是非常“能做”,但是他还是很穷,只能住在土地庙中,因为穷所以他没有接受过教育,最后可以说死于没文化,稀里糊涂地画了个圆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虽然阿Q一直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过得似乎心满意足,但是他也在不断追求希望可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于是当革命潮流吹到了未庄,看到赵太爷被抢、举人老爷革命坐立不安,尽管他并不了解革命,但是直觉告诉他,革命对统治阶级不利那么对于他肯定是有利的,于是他大费周章想加入“革命党”,但最终失败。而赵老太爷因为有钱,他可以花钱使阿Q成为替罪羊,而他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使自己的儿子成为革命党,最终保全了自家。
阿Q和赵老太爷一家的命运说明社会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程度过高会导致社会固化,拥有越多资源的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排他和内固机制促进社会封闭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当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上层阶级会利用各种策略减轻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比如赵老太爷通过关系网络让钱太爷的儿子介绍自己的儿子成为了革命党,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改革的不良后果。而此时,尽管下层阶级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了更多机会实行社会流动,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遭受的风险往往比上层的人更大。当改革发生时,阿 Q甚至连想成为革命党都没有门路。赵老太爷的儿子被剪了辫子衣服上就挂上了“桃子”当了官,而酒馆里的普通人则因为被剪辫提心吊胆、被嘲笑。
阿Q正传中的阶级固化不仅体现在代内的社会流动,也体现在代际的社会流动。《阿Q正传》中最明显的父子关系就是赵老太爷和他的秀才儿子,赵老太爷因为家产丰厚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给自己的儿子接受好的教育使其成为了秀才,这也是他儿子最后能成为“革命军”中的官员的重要原因,所以钱穆认为在资本时代,“虽无世袭之名,但有世袭之实”,父辈的社会地位对于子代惯习的形成和社会地位的继承具有重要影响。与此形成对比,作为劳苦大众的阿Q甚至“没有娶亲”,真的像小尼姑诅咒的那样“断子绝孙”。阿Q具有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所以当他摸过了小尼姑的脸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要有个孩子为自己养老送终,于是他对吴妈说,“我想和你睡觉”,这成为他的一个污点,也使得自己终于无法再在未庄生存下去,这也使得他最终断了娶妻生子的“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老太爷要“买小”,而因为他有钱所以在外人看来这无可厚非。
《阿Q正传》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在他死后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旧社会交替之时的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固化依然存在,不论是代内向上流动还是代际向上流动都十分困难。当社会发生巨变时,社会上层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通过排他和内固等策略实行社会封闭,尽量减轻可能的向下流动,而社会下层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风险则远远超过上层阶级。



小问题:
(1)吴妈是真的“正经”还是假正经呢?
个人觉得影视作品中的吴妈是假正经
(2)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似乎总是生活地心满意足,但是他是真的满足还是伪装呢?
个人觉得除了赌博被打那段还有最后死刑那段能够感受到他的忧伤,其他的地方真的很难判断他是否是真的开心。
(3)赌博被打那段感觉不太符合情理。
因为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一般同村的人不会光明正大使手段,所以那些打人的人应该是外村的;而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一般农村人的集体意识一般比较强,当遇到自己同村人被外村的人打,尽管存在矛盾也应该同仇敌忾一致向外,但是当阿Q被打时,甚至连劝架的人都很少。难道是因为阿Q太不受欢迎?

 5 ) 辞世的鲁迅与严顺开,不死的阿Q精神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影书杂谈”(也不用关注了,已永封哈)

周树人写文章,不用原名,不敢,他那笔头,毒过隔壁家的三嫂和对门家的六婶,将来被骂的人醒悟过来,只怕是要掘了他的坟。

明明小尼姑已经咒下了,你这个阿Q,断子绝孙。

但是鲁迅不让,偏偏要在阿Q死后,说据考证,他并没有断后,他现在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仍然还活跃在各界。

严顺开更是一绝,把个阿Q演得跟书里一模一样,活灵活现。

凭此片,严顺开成为唯一获得过演艺界最高奖卓别林金拐杖奖的中国演员。这根拐杖,分分钟秒杀那些什么花什么鸡什么马的自娱自乐。

他演的阿Q,已臻化境,那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符号,你居于上位,你是赵太爷,你居于下位,你才是阿Q。

上位并不是稳固的,上位上面还有上位,下位也不定就是最悲惨,下位下面还有下位;所以有时你是赵太爷,有时你是阿Q,这样的身份,随着你面对的对象不同,也不停的变换。

身份的快速切换,赵太爷阿Q阿Q赵太爷赵太爷阿Q赵太爷,按理换来换去,变得太快会错位,容易整出精神病,但结果恁是没有,因为,阿Q有一个法宝总能够拯救自己。

大多数时候,阿Q是失意的,这时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打不赢,君子动口不动手;

挨了打,儿子才打老子的;

想女人不成,我还嫌她脚大呢,假正经。

阿Q还喜欢看热闹:

庙会聚赌,酒馆帮闲,哪里热闹哪里凑;

调戏吴妈捅了大漏子,听到有女人闹着上吊,偏偏忍不住还跑过去问问在干什么呢;

进到城里,看见杀头革命党人,嚓嚓,好看,好看啊。

这习好最终要了他的命,赵太爷家被劫,他去凑热闹,合着惹上了劫匪的嫌疑。

阿Q当然也有得意时:

小尼姑的脸,别人摸得,我也摸得;

有钱时,酒馆里的闲客,每人一斤酒,见者有份,我请;

幻想参加革命了,我现在要什么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最终没当成革命党,而是被当作劫匪杀头示众,他是既不知道所犯何事,也没有觉得司法不公:

他以为,游街坐监,本也是人命中注定的程序;

过堂受审,签字画押,他只是懊恼得狠竟把那圆圈画成了粒瓜子。

长轩亭口,阿Q终于知道了这是嚓嚓的地方,他想喊救命,但是他最终也没喊出来,直到死,他也没听到那好听的嚓嚓声音。

酒馆的人再谈起阿Q时,说究竟枪毙还是没杀头好看,阿Q竟然也没唱一句戏文,让人白跟了一路。

小D不同意,虽然和阿Q打过架,他觉得阿Q哥还是条汉子,毕竟他最终还是喊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死了,但是他留下的这个法宝,让我们凡事都能找到让自己转败为胜的路数,在精神上来取得胜利,调整自己随时可以接受现状。用一种想象的满足来麻痹自己,我们称之为精神胜利法,并把他发扬光大,和忘却这一祖传宝贝一起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高贵品质。

这种高贵品质,就以阿Q的名字命名,称为阿Q精神,文治武功,竟无往不胜,尤其运用在外交领域,更是得心应手。

至于阿Q本Q,他是死了,然而他那人生,仍然在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无尽地复制繁衍。

他只是在不停的变换名字和身份。

有时他是下岗工人,有时他是农民工,有时他是外企白领,有时他是学生,有时他是被踢出体制的赵家奴。

现今的长轩亭口也早已更名,大大的牌坊上书CCAV几个血红大字,小酒馆的帮闲换成了对着电视机的观众,游街示众也与时俱进地升级成了上一档节目,讲讲你的嫖娼3P, 有偿新闻,腐化堕落,挟冤报复…

唯一不变的,是县太爷还在,主事的八字胡与他一合计,要维持长治久安,就得拿住一个阿Q游街示众杀鸡儆猴,太爷红笔一勾,管你圈画得圆是不圆,叫你二十年后再变一条好汉。

 6 ) 精神胜利法

如果你们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只是为了喷击像阿Q那样的“精神胜利法”的人,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们,你们或许只看懂了最表面的第一层意思。

首先《阿Q正传》里先说明了一个很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一个背景是乡下。表明了那是一个较为落后,信息也不甚发达的地方。然后故事里以阿Q的种种无知与自我满足来衬托出这样的一种落后。而那些每每看到阿Q出洋相后又嘲笑他的人实际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因此藉由阿Q从城里回来后所有人对其态度的转变来衬托出那些人的真实一面。是的嘲笑阿Q的人都是认为比阿Q要“高一等”的上层人,而在他们眼里的阿Q就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下贱”的下等人。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去嘲笑他。而阿Q所创造出来的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又完完全全得突出了一个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无奈困局。这种社会阶级的产生不仅源自于个人资产的多少,而更多的是源自于一种群体性效益。即当赵老爷说出那句“你也配姓赵”之后,就已经表现出了一个底层的人可能连姓氏都不配拥有。而那些嘲笑阿Q的人,也不过是赵老爷一样的帮凶罢了。那么请问到底在这样的世界里,是阿Q可悲还是那些人更为可悲呢?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表现在外部层面上的,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得见。而那些嘲笑阿Q的人,他们的“精神胜利法”则是含蓄在内部层面的。他能通过嘲笑和羞辱阿Q这样比自己“低贱”的人来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这些是否有读者能看清呢?

第二个背景是辛亥革命的革命党。身处在落后的地区永远无法正确理解革命的正真含义。因为他们始终是落后的,毫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革命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因此有人认为革命会带来财富,比如赵老爷。有人认为是身份和权力,比如假洋鬼子。而财富和权力最终体现出的则是他们的贪婪与虚伪。更多的人则认为革命代表着流血,杀戮,残暴。因此更多的人是害怕,选择性避让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而最为讽刺的是这个事件里阿Q却成为革命牺牲的“勇者”。因为无知,他第一个冒出来充当“革命党人”,因为无知,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革命”替死鬼。在他的心里,对于“革命”没有丝毫的概念,他不知道革命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一直被别人蒙在鼓里。最后喊出的那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的一句毫无灵魂的空话。

 7 ) 幻梦

小时候看过的阿Q正传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口耳相传的阿Q精神,自带一种嘲讽感。时隔多年再看阿Q,其实比起嘲讽更多的是悲哀与自省。因为如今带着一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作为旁观者看着阿Q的我是完全理性的,是满腔热血与激情的,可我始终无法知道如果自己在那个环境下,在那个地位中,我会是什么感觉,是愤怒,是抗争还是麻木,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是一个在食物链中间的人。

阿Q名叫阿桂,因为不知道是桂还是贵,就用罗马音quei 替代,于是变成了阿Q。而正传来自言归正传。当阿桂变成阿Q,他的个人特征就被缩小了,被放大的是一种群像特征。没有人记得阿桂姓什么,在赵太爷的儿子考上秀才的时候,他曾说他姓赵,算起来还比赵少爷大三辈。可是,赵太爷说:你也配姓赵。打了他两巴掌就把他轰出去了,从此他再也没说过他姓什么。你看,封建时代的女人没有名,只有XX氏,演变到后来,一个人连姓都不配拥有了,那些有地位的人就把他们看作一粒尘埃,就希望他们无声无息地消失。可是阿桂呢,他也没有反抗,他说,不把赵老太爷父子放在眼里,就几乎是个完人。这种精神胜利法固然是他活下来的一种方式,可这种方式剥夺了他内心的愤怒,因此他也就不会反抗了,他连一个也许是事实的姓都没有勇气与能力守护。

后来,王胡和阿桂因为阿桂的秃头起了争执,王胡打了阿桂,并说他是天下第一贱货。阿桂直接理解成天下第一,于是他又乐呵呵的了。也不知他心里究竟是不是真的乐呵呵。阿桂既然不敢反抗,但他又做不到真正的隐忍,所以贱吗,我觉得是的。想想我们是不是也会这样,当着面什么都不敢说,只感在背后嚼人口舌,只敢在心里腹诽,如果阿桂真的能通过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快乐,那我觉得我还不如他呢。只可惜,我觉得他并不是快乐,只是让自己不痛,痛明明是种保护人的感觉,他丧失了它,又怎么能去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又怎么可能去问怎么办呢。

再后来阿桂去赌博,明明赢了却被人打了以后,他打了自己两下,因为这样就认为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看到这里,我除了叹气,真的无话可说。我觉得因为秃头和人争执被打自我安慰也许还有理由,因为确实阿桂在这件事上也与别人打架了,他并不是完全无过错的。可是在姓氏和这件事上,他却明明是没有什么过错,明明是该争取自己的权益的。有人说是因为他爱炫耀,不懂得见好就收,可我更愿意觉得是别人见不得他好,这一方面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没有人可以欺负。这就是食物链的悲哀,底层人民明明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却一个个只抓着自己的利益,让有地位的人笑看他们无意义的争斗。哦,这扩大到整个人类好像也适用。

阿桂其实也不是全盘接受的,也不是真的快乐和释然的。他从赵老太爷,王胡,钱少爷那里受到的气,都拿去欺负小尼姑了。女人无论何时都很难。阿桂一定以为周围人的笑是对他的认可,却不知道别人只是看西洋镜罢了。

这个时期的他因为卖力气还有短工做。可是呢,他太直白,太顺应自己的原始欲望,也太一厢情愿沉溺自己的幻梦中了。捏过小尼姑的脸后他觉得自己该有个女人,于是把吴妈的正常行为都看成了献殷勤。他以为吴妈说他是天下第一傻瓜是在和他调情,却不知道人家说的是真话。于是,他说我要和你困觉。吴妈于是吓得要闹上吊,而未庄的女人们从此也躲着他走。那个时候的贞洁观念害得也不只是女人,同样也束缚着男人,束缚着两性间的正常交往,那两性怎么可能互相理解呢。

于是,阿桂只好去城里。在城里,他靠着偷发达了。回来以后人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短暂地中兴了。只可惜,人们知道了他偷的事情后,他又没落了。直到他听到革命党人来庄里了。他以为革命了自己就能翻身压过庄里的太爷他们,就能有女人了。于是,什么也不懂地喊着我革命了,假话喊多了就有变真的幻觉。梦里,他真的翻身了。可是阿,即使在梦里,他想到的惩罚也是脱下裤子打屁股,你看他理解的革命有多浅薄。他没有办法杀人,我觉得还是一种麻木的状态,依然不敢反抗也不懂反抗。

最后,祸从口出。白举人托付给赵老太爷的财物丢了,赵老太爷为了消灾让阿桂做了替罪羊。阿桂不识字,被官员的笑蒙骗,以为说的是自己之前在城里帮别人放风偷了衣服的事情,画押的时候他还嫌弃自己画的不够圆。他以为人生大概都是要画几个圆的。直到他被判处死刑,游街的时候他还是觉得人生大概都是要游行的,不知道他看到那个古轩亭口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当初他看别人被杀头的时候有多麻木,如今别人看他就有多麻木。阿桂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留下一群依然稀里糊涂的人在讨论他是不是好汉,在遗憾他没有唱戏,白去看游行了。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阿桂并没有断子绝孙,他的后代繁衍不息。

阿桂其实无数次说到假这个字,这一点他倒是看的明白。假洋鬼子,假正经。说的确实是那个庄子里的所有人,虚伪的钱少爷和赵少爷,随波逐流,借着革命为自己谋私利。懦弱无能的赵老太爷,国难当前,只想着娶小老婆,听到阿桂发财就讨好,听到他革命就害怕,没有去求证的意思,也做不到从一而终。白举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什么大义灭亲,还不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为官者贪赃枉法,只想着谋利和结案,却不知道去追求事实。

只有那个土谷祠的老人是温暖的,他留下了地保老爷企图骗走的阿桂的冬衣,在送被抓走和他说:县城里是有王法的地方,你就放心的去吧。可是老人家不知道,有一个词叫世风日下,这世上没几个真正的人了啊。

阿桂那一句:大叔,我会回来的。大概是最难过的,希望阿桂再也不要回来了,希望回来的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都不要做那遗憾游行者没有唱戏的观众,如果做不到发声,那至少做土谷祠里的老人吧。

 8 ) 阿Q

阿Q本应是“革命”的主体,却因为没有接受智识教育,他本身既不理解革命,也不接受革命。甚至连“愤怒”的能力都没有。他懵懵懂懂中试图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却为“革命”背了黑锅,成为“革命”的牺牲品。阿Q的命运是悲凉的,愚昧的,更可悲的是他无力改变,甚至无法认识到这种悲凉。这并不是他应该被批判的原因。缺点每个人身上都会的多少有,所以我认为阿Q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那些缺点,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他什么都不想,或者说他甚至没有“我”,只是顺着自己的本能去度日。

 短评

高中语文课

4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阿Q从书里活过来了,变成了阿贵,没书里那么令人厌恶,还带着点亲切感,不像是隔了一百年的人物。至于连阿Q都觉得自己是赵家人,可以理解为什么世上那么多精神“赵家人”。

6分钟前
  • Sputnik
  • 力荐

影片出品的1981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阿桂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严顺开真是为阿Q而生的,他完全让这个符号化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13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看此片仿佛见芸芸众生近在眼前,鲁迅笔下的国人至今遍地,从不过时。大师啊大师,这样的人性洞察真是深刻!文本改编很贴合原著,个人感觉略显得浅白的地方在于,表述为镜头语言的旁白消解了原著文字的讽刺意味,而且颇以评价的口气。原著的“我”贵乎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阐述。各个演员的演技非常传神和到位,尤其是严顺开老先生,这演技也入教科书了,真是牛X。8.4

1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太话剧,台词感觉很鲁迅文学。如果说吴妈因为阿桂一句“我想跟你睡觉”就弄出这样的风雨,放在当时的背景还算可以理解;那阿桂做贼偷东西的事情可以在似醉又清醒的状态下跟地保“实话实说”而一分钟后便后悔不已,这样不合理的情节设计于我就说不过去了。阿桂-阿Q;妈妈的,王八蛋。

2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选修课看的高清版 很清楚 看电影特有的质感 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至于它所表达的 课本上应该都学了吧 喜欢电影中和阿Q在一起的那个老头 淳朴老实

26分钟前
  • 🇦🇷🇦🇷
  • 力荐

小说是真好 电影是真囧 完全是一群基本功扎实的演员支撑的。ps:结尾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29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几十个机位,小小的制作成本,全靠编剧和导演,还有主演们揣摩人物的深度!佳作!

30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原作带来的优秀基因,即便影像化改造,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31分钟前
  • 尘飞扬
  • 力荐

编导本着“宁可拙笨不使滑稽”的严肃的创作思想,避免把阿Q塑造成一个仅供人一笑的滑稽形象,对于原着中的那些”滑稽和笑料”既不照搬无误,更不任意夸大,也不从生理上和外形上丑化阿Q,而是抓住阿Q国民劣根性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他的可笑而又可悲、可气而又可怜的精神特质,更多地赋予这一人物以同情,主要笔力放在“哀其不幸”这一点,以“怒其不争”为辅,以求最大化地保持住原著的基调。影片在改编上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十分巧妙地用鲁迅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既是写人状物的点睛之笔,又把原著中蕴涵的深邃思想表达了出来。——《中国电影史纲》

33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改变了吗?没有

38分钟前
  • 汉堡
  • 力荐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 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 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近乎精神失常 赵家遭抢 被人陷害 一步步走向刑场 他丝毫没有意识反抗 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 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 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阿Q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 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4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还是由鲁迅的作品和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其他都挺逊色的...

4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阿Q正传可供深层阐释的东西太多了,国民性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层次的理解。这版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片末那句旁白,故作深沉之状,自以为清醒,实则画蛇添足,把鲁迅的层次瞬间拉低到了胡适的段位。

52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不顺的事,特别是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精神胜利法必不可少。阿Q的梦中翻身做主人就是变成剥削阶级。最后他死了,虽没有女人却有后代,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鲁迅对阿Q是讽刺更是同情,是从阿Q的遭遇控诉剥削的社会。

55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默哀。伟大的演员在作品中永垂不朽。

58分钟前
  • Vulpecula.h
  • 推荐

不看不知道啊,文革结束后就5-6年时间,多年压抑的创作才华就这样的迸发出来。看过一些中国电影百强片单,这些名著改编作品罕被提及。偶然间在哔哩哔哩上发现了这些宝贝。水准真高,色彩,空间、建筑,我们的美学实在比日本要丰富、大气、随意很多。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民族自信啊!打算一点点看。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唯一获得国际喜剧类奖项“金拐杖奖”的演员,严顺开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