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任素汐,大力,刘帅良,裴魁山,阿如那,韩彦博,卜冠今,王堃,高阳,苏千越,麦亚瑟,王峰

导演:周申,刘露

 剧照

驴得水 剧照 NO.1驴得水 剧照 NO.2驴得水 剧照 NO.3驴得水 剧照 NO.4驴得水 剧照 NO.5驴得水 剧照 NO.6驴得水 剧照 NO.13驴得水 剧照 NO.14驴得水 剧照 NO.15驴得水 剧照 NO.16驴得水 剧照 NO.17驴得水 剧照 NO.18驴得水 剧照 NO.19驴得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12:52

详细剧情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长篇影评

 1 ) 【专访】任素汐:一曼没人比我演得更好,因为我就是她

当初看了话剧《驴得水》,就去默默关注了任素汐的微博,因为觉得她演得太好了。上一次看到一个女演员在舞台上那样不管不顾地掏出自己,是谢盈萱。 最近她的微博都是关于电影《驴得水》。比如,她听老狼翻唱主题曲《我要你》第一句就哭了,这首歌她在台上唱了五年;比如,她也会看到很多没看过话剧的观众说她不够美,一定是有后台才演上了电影,采访中她也说:“可惜外表也不能发生改变……只希望长得更漂亮,能给一曼带来更多。”比如,她也会担心自己第一次演电影没有票房号召力……(采访中她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给一曼带来更多”。) 从话剧到电影,不仅是舞台到银幕的改变,简直像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心麻花”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捧红了沈腾、马丽,他们之后再演明星版《乌龙山伯爵》,沈腾在台上换衣服,台下观众疯狂尖叫……最近的任素汐,不再是排练、演出、休息这样惯常的三点一线生活,而是满中国地跑路演,为电影上映造势。 这个专访,很特别的在她开始跑路演的前一晚进行。 那一晚之前,她是一个话剧演员;那一晚之后,她开始履行一个电影明星的宣传职责。

《驴得水》从话剧到电影,台前幕后都是原班人马。任素汐说:“一开始导演就决绝地要用我来演电影版”。 电影版的导演仍是周申和刘露。周申是任素汐中戏的老师,“带过我半个学期”。后来任素汐演一个戏,周申去看,看完之后特地去到化妆间,对她说:“素汐,你开窍了。”“然后就走了”。 不久之后,他邀请她来演他和刘露编剧、导演的话剧《驴得水》。 一曼是《驴得水》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万绿丛中那一点红。任素汐说:“不给你说虚的,演一曼没人能比我演得更好,因为我就是她。我认识一曼四五年了,我最了解她……因为是我创造的她。” 最初,导演给到演员们的只是分场大纲,“简单的人设、情境、故事……”然后每个人开始打磨、排练,集体创作出了这样一部戏,“一曼的性格是我给她的”。 话剧演出的五年,也是慢慢与角色磨合的五年,是任素汐和一曼共处的五年。 一曼这个角色,像茶花女,像尹雪艳,像羊脂球。舞台上有个她打自己巴掌的情节,任素汐毫不怜惜,一下一下简直振聋发聩。所以演这个角色其实很伤,“每次演就像死过一遍,消耗太多了。有时候巡演,如果连演五遍以上就会受不了。”任素汐说,“这种伤不是脸上的几下,是心里的,是内心的伤害,是同僚的排挤……” 所以,散场后,平日里,同台的其他演员都巧妙避开不太提及这场戏。 电影中,这场戏被保留了,但也做了修改。 电影版的《驴得水》剧情大部分和话剧是一样的,“话剧巡演这么长时间,已经千锤百炼了”。唯一的不同,就是话剧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在舞台上能完成的,可能到了电影中就有些夸张,“所以电影可能会少一部分话剧的癫狂”。 任素汐举例说:“话剧中铁匠看到特派员的大盖帽就跪下了,剧场中这样表现是好的,但电影中可能就不太现实。” 还有那场打巴掌的戏,“我也知道在观众面前抽巴掌,在剧场中震撼性是很强的,但是电影中打巴掌就太正常了。”于是电影中对一曼的伤害更大,“头发也剪了”。 这是任素汐第一次演电影。 她大学上的导表系,十九岁的时候学校放假,实习,就去一个电影剧组做导演助理。之后便一直演话剧,“一演就演了十年。十年中的一部戏现在拍成电影,我就演电影了,就这样。” 从话剧表演到电影表演,任素汐经历了“一个月下地排练,一个月试拍,两个月实拍”,将近半年为角色做准备。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不适应,“因为我常年演舞台剧,演戏相对习惯了连贯,铃一响,接下来两个小时都不能错。”而电影表演是一段一段的。很多时候,面前也并没有对手戏的演员,“都是灯”。 她也NG过,“有一场戏要一个短促的东西,那场我NG了很多次”。 电影中的主题曲《我要你》也是来自话剧,任素汐演唱了这首歌。 “我父母都爱文艺,我从小就受熏陶,开始妈妈想让我学音乐,我从小就学钢琴,学唱歌”。后来中学毕业考试,任素汐同时考了中戏导表系和军艺声乐系,“但三试都在同一天的同一时段”,她最后选择了中戏。想着,导表系,有导演、有表演,“可以多学一个”。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了《我和你》,“原本那首歌说是给大学生唱的”,导演到北京的大学里面挑人,把任素汐也给挑上了,“我只是被挑选的几个人之一而已”。 她说她不可能当歌手,即便很多人都被她在舞台上的歌声惊艳到,因为“唱歌只是爱好,不像演戏……” “——演戏是没有不行”。 任素汐说她太了解自己了,比如就是爱演戏,比如就是喜欢和单纯的人打交道,比如就是不善交际,“这是我的性格缺陷”。 “我知道自己在那个(娱乐)圈子里是不行的”,她说,“哪里能得到快乐呢?舞台能让我得到快乐,排练厅能让我得到快乐。”每天就是排戏,睡觉;演戏,睡觉,这样简单地过着,她就很快乐。甚至不能待着,“我一没戏排就会生病”。 她喜欢自己当年在李国修的剧组演《三人行不行》,“以一当十”,“李国修老师经验丰富,有一套自己的体系,我完全认同他的体系。他是个有趣的人,我现在也很想他。” 她喜欢和赵淼这样的导演合作,“他是个很有童趣的人。我了解我自己,但我不太会调动自己,赵淼可以把我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出来。” 只是相信之后,她演了电影版《驴得水》之后,还是会有一些变化发生,当然,她也依旧会坚守一些坚守。 就像我们采访时,她说到自己不够美,不能给予一曼更多,但是巡演的五年,没有一个看过的观众向她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也很奇怪,一个都没有”。结果没过两天,就有人在还没有看过电影的情况下觉得她不美,觉得她一定有后台,因此拒绝去看《驴得水》。任素汐说:“我的初衷只是只是希望更多人看到”,看到一曼,看到《驴得水》。然而一旦涉及“更多人”,也许很多事情就难免失去控制。而这其实也是《驴得水》要讲的东西。

未来,会带给这个山东大妞什么?谁也不知道。只知道有那样一步一步稳妥的过去,怎么也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只知道,任素汐和那些所谓小花旦比起来,也许容貌确实不够美,也没有随大流走上整容这条路。然而她扎实的演技,经得起大银幕的考验。 现在,有很多电影剧本来找她。任素汐说:“我不奔钱去,反正这么多年也过下来了。我只想演自己负得了责任的角色,自己能保证完全真挚的角色”,然后—— “每年都要回到舞台”。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2 ) 校长说:一切听我指挥!一曼说:我就想活得自在点。

很少写影评,但这次有点忍不住了,《驴得水》这种电影中国少有,能上映也是不易,当一部电影,你越看越不想让它演完,就说明这是一部好电影,看得很爽,对于市场上的大片,我不批判,就像是中国足球,已经被资本玩坏了,打根上就已经是软的,不是什么明星、技术或是六味地黄丸所能挽救的了的。到头来,故事本身与如何讲故事才是一部好电影的关键。
《驴得水》让我想了一部叫《狗镇》的电影,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故事的开始,铺开来说的是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关系,几个人抱着纯粹之心,做着纯粹之事。性和工作都那么坦诚,紧接着抛出一个主线——吃空饷、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吕得水老师,这也是黑色幽默电影里常用的一种手法“无中生有”的骗局,这是所有事的祸根,但是把祸根真正酝酿成大祸的还是校长四个人自己,每个人都推了一把。
最初驴棚着火那场戏就是一个预示,四个人的救法都不一样,最后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一点小火变成大火,把驴棚烧没了。四个人就看着它烧,校长的女儿回来了,明知不能救,还是拼命地救,这体现着她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你不救怎么知道救不了”,这体现了四个人骨子里的东西——妥协,他们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淡定、那么刚强。而片中真正叫吕得水的其实是一头拉水的驴,驴棚没了,驴也就没地住了,就暗喻着吕得水老师的事也快要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校长是个典型的实用性知识分子,可以为了一件善事,而去做更多的坏事,为了“一事功成,可以万骨枯”。从头一路看来校长都是和风细雨的,但其实他的底线在一点点地后撤。他总想让人听他的指挥,但到最后失控了。
裴山是个贪财的人,但开始还能在纯洁的友谊面前捐出自己的工资,使他改变得是一曼的移情别恋。他的悲剧之处就在于没有读懂一曼这个人,就仓促地爱上了她。当看到一曼跟铜匠睡了那么一幕,裴山心中美好的东西死去了,当希望死去时,钱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
一曼是全篇最精彩的人物,她代表着典型的一类人,她是那种只会几句英语,但思想却很西方的知识份子。曾经在民国那个时期,很多所谓的知识份子,他们没有学到西方很扎实的学问,但思想却学得很快,因为思想是不用学的,一听就会,而且一曼骨子里就是这样一种人,你说她放荡也好,前卫也行,当这样的人碰上了这样的思想,于是这个人物活了。她为人真诚,但又性解放,她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她给了裴山错的性暗示,勾起裴山的感情。她不想跟任何人过日子,也不想破坏别人的日子,也是她后来伤害铜匠的必然结果。一曼在剪头的时候,是静静地坐在那剪的,没有反抗,动手剪的是校长,他也没有反抗。当一曼的头发被剪光之后,一曼心里美好的东西也随着头发(外表的美)一同而去了,不禁让人想起那句,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再来看铁男,这个名子取得好,铁一样的男人,一路看来人如其名,惟一一个敢于说真话的男人,一个典型的宁折不弯的知识份子,现在叫愤青,关键时候,能站出耍横,但那一枪改变他的一切的价值观,他才发现死是那么可怕,枪口是那么可怕,子弹是那么可怕,尽管那颗子弹没有打中他,但比打中你的效果要好上一万倍,这一枪打死了一个人的灵魂和尊严,枪被发明出来并不是为了杀人,没有谁真喜欢杀人,枪是用来让人屈服的。当铁男跪在地上求饶的时候,影院里看到这幕的观众都在叹息。剧中一曼看到这一刻,也被惊到了,这也可能是她疯了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这一刻她才看到铁男骨子的另一面,以及枪的历害。
一个“宁折的人”就这样弯了,再也直不起来了,文革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惟一命运,但会是大多数。铁男的悲剧不光在于枪,也在于他的性格里没有韧性,在于他的反抗和气愤都是匹夫之勇。电影中有细节提到他小时候爱打架,但爱打架并不代表可以赴死,不屈的才叫勇士,铁男只是匹夫。从最初的可爱、欣赏到后来的充满鄙夷,这个人物的变化是最震撼我的。
铜匠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物,开始他是一个纯朴的铜匠,一曼的身体打开了他的欲望之门,一发不可收拾,把他上送了天堂。当后来一曼羞辱他的时候,又把他推向了地狱,于是铜匠心中的恶被勾了出来,那时有多纯朴,此时就有多丑恶。但是一个木讷的人突然变成一个能说会道,还懂得利用条件制约别人的人,这是我觉故事有点着急的地方,有点跳戏。铜匠被侮辱了,他想拿回自己尊严的办法就是拿走一曼的尊严,就也是黑色幽默的亮点——被别人骂了,就再骂回来。
葬礼用得很妙,牌位边上的纸妒才是真正的死者。死而复生又是一层喜剧色彩。最后结局用了一场婚礼上的闹剧结束,设计感有点重,我总觉得可以更好。此外,全篇确实偏话剧,特别是最后的一场戏,三个人像开始那样,很话剧的设计,但也不能算是缺点。镜头语言弱了一点,感觉镜头与演员配合也没那么好。但真看的时候,会完全被带入剧情,其它也就忽略了。
特派员的秘书,这个人戏份不多,主要矛盾就铁男之间的冲突,但特派员在中间调和,还劝说:都是知识份子,都有知识分子的脾气,不要吵了。这个秘书是走仕途的顺从文人。自古以为,文人都主张有骨气、敢言直谏,所以铁男对这种跟屁虫式的知识分子很鄙视,有一个细节,就是开始的时候,周铁男冲着秘书唾了一口,这个很重要,等到一曼被强奸的时候,铁男像个窝囊废一样躲在墙角时,秘书出现了,他不是为了留存善的一面,他是为了羞辱周铁男,这个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现在像狗一样头都不敢抬,自己开始面对铁男的时候,心理也低人一等的感觉,但这一刻,秘书心里想得是,这些所谓不妥协的人,其实跟自己一样,甚至还不如自己,最后还向铁男唾了一口,示意瞧不起对方。
特派员是没文化的,但却是官场上的老手,他没原则,但有手段,同时也劝学校里的其它人把原则放下,他不只一次说:他喜欢知识分子的脾气。但喜欢归喜欢,不能容忍。他这个人物没那么丰满,但他的作用是核心的。全篇的内在动力是人内心的欲望,外在动力就是这个特派员,他的存在摔推动着剧情每一步的变化。
当一切过去,所有事物好像又都回到从前,校长庆幸学校保留了下来,其实并没有。校长女儿的那句:“过去的就这么让它过去,最后只会更糟”。最后那声枪响,也证明根本不能当这一切没发生过,再也不能回到过去。
    很多人问这个故事想要说什么,其实要说的很多,故事就这样,我很反感像中学课文那样把段落标出来,总结段意,最后给出全篇的中心思想,这是愚蠢的。一部片子,看得人不同,理解的东西也不一样。就像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大腿,有人摸到了屁股,但它都是大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这是一部好片子,这两年里,这也是我看到的很不错的中国电影,能排近前三,很爽,片子还没上映,发出了,我又怕剧透。但一想,写么长,估计也没几个能看完。

看了一篇差评,虽然有点求全责备,但有些说得还有挺有道理的,我承认情节和冲突有很重的人为设计感,为的是达到揭露人性的的目的,朝着一个方向使劲,我也承认中国的观众有饥饿感,烂片看多了,突然来到了一部《驴得水》难免过渡兴奋,我个人就很兴奋,就像一个人生出来的孩子都是畸形、弱智,突然老来得子,而且生得健全,即便有人工受精的嫌疑,但不能否认他是希望。
至于差评中提到的段子为得是单纯的搞笑,于全篇意义不大。虽说道理是这样的,但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我看得时候也笑了,没觉得太多不妥。这也是开心麻花的风格,不是沙士比亚,也不完全是周星驰。毕竟是一部市场上的有着商业性质的文艺喜剧电影,按理说故事要得太多,问题肯定是会有的,我无法搂常规的电影标准来判断《驴得水》是好的还是坏的。我只知道我个人看完就是很喜欢。

 3 ) 如果公平正义才是生活的真谛,那么我们何曾停止苟延残喘?

在传媒1500人厅看了片,音响烂成渣,多处声音特别小,有几秒钟甚至完全没有声音,是校长求张一曼顾全学校,背叛铜匠,向铜匠媳妇承认是自己“搞了破鞋”,莫名增添了几分荒诞。

传媒学生对于电影的热情名不虚传,笑声嘘声掌声都毫不吝惜,结束之后的主创交流环节,还有爱起哄的男孩对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大喊“睡服我”。虽然大学四年一直都在传媒旁边,却从来没有去蹭过见面会或者交流会什么的,想来真有点浪费。

影片全程都在山路和窑洞间展开,一看就是小成本,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明星,但剧本和部分主演都已经经过了上百场小剧场演出的考验,正式开拍前的试排实排足足花费了四个月,相对于大部分国产片来说,完全称得上“没毛病”。

影片营造出了一种明显折射真实世界的荒诞,有时有些夸张,充满戏剧感。有的评论里提到了教育部特派员带枪的特权,在我看来也只是这整个荒诞剧情的一部分,并不违和。虽然电影感不强,却着实能够引出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也是我认为影片最珍贵的部分。

除了显而易见的色情笑点,影片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是委曲求全,有点像是某些春晚小品的路子,以剧中人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痒,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意味却常常戳得人生疼,处处透出无可奈何。

三民小学几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中最耐看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完整,几乎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与其相似的人物,并且在前后的变化中也体现了同一性格特征的两面性。

在1500人厅里最招观众待见的张一曼,可能是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权形象的巅峰了,绝对拥有自己的身体,以欢愉潇洒为信条,置世俗道德于不顾,你可以说她随性,也可以说她放荡,她活着只图自由快活,却为了自由快活搭上了命。她伤害铜匠不是发自真心,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其实casual sex在欧美影视剧中是很常见的,但在中国,即便经历了几次几乎毁灭了文明的文化浩劫,儒家那套妇道却并没有消亡,以往这样的角色要么是将身体当作礼物或是交易筹码,要么是有未解的心病或难愈的创伤,再要么就是生活所迫,纯粹为了爽而随便睡的还真不多见,放映厅里的中传学生们为她倾倒,但我不知道他们其中有多少会和那些整天在微博上叫嚣“小三死全家"的暴民重叠。

裴魁山的主要特点是爱钱,可以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也可以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从前面帮着领导吃回扣的黑历史、计划为张一曼找工作,到后面买貂、讨好特派员,这一特点都贯穿始终。他对张一曼的好,既是一厢情愿的善意揣测,又是得不到就毁掉你的独占欲。有时像个好人让人心疼,有时又让人恨得牙痒痒。

周铁男最大的特点可能是真·嘴炮吧,本身就带着两面性:通常嘴上厉害的人,行动上都比较怂。而前后的对比更是明显,不敢和心上人告白,却敢于顶撞权威,被权威的力量威慑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胆怯懦弱,畏首畏尾。由此完全可以将先前的嘴炮理解为年轻的附属物,还没有被生活操过,不仅不知道嘴炮无用,更不知道嘴炮有可能导致的后果。

校长闺女孙佳相比铁男又更年轻,也可以说是更幼稚,这种幼稚不仅表现在能真心将一头驴当作朋友,还在于相信一切都应该分对错,讲道理。今天一把年纪的我,看到孙佳这样的孩子,觉得她蠢,轴,不听劝,光坏事,也是想起了当初的我,也和她一样执拗于明是非讨公道:错的就是错的,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错的,因为看不到背后的无奈。只有小时候,父母老师才会跟孩子讲对错,创造一种世界黑白分明的假象,由着孩子慢慢长大,才自己渐渐悟出了那些灰色地带,才知道有些人有些事,就是特么不讲道理,才知道当初他们不说,只是怕吓死自己。

(关于佳佳我特别补充一点,为什么说她幼稚?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用人喝的水去灭驴棚的火,她也无法坚持说出真相,理念上坚持和确保执行是两码事。)

可能从电影本身来看,最悲催的是张一曼,但对我来说,铜匠和校长才是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

铜匠原本是类似“牲口”的人物,单纯善良没文化,有话直说,高兴了就唱歌,稀里糊涂就接受了文化的洗礼:被洗干净、被培训、被“睡服”,得了校长的几本书和一席话,又得了校长闺女的一个月辅导,能读书识字了,听起来也像是个知识分子了。他控诉教育的那一段甚至有些燃:他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明白了受教育前,人们看不起他;让他接受教育,多半也是为了利用他,因此他也对教育报以最大的恶意。因缘际会成了文化人,却仍然没有摆脱牲口的本性:伤我了我就要让你死,谁有好处就跟着谁,不仅敢说还敢做,是个莽汉版的裴魁山。也许这就是对教育的最大讽刺,老师能教你知识,却教不会你做人,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没有文化积淀,懂再多也是个人渣。像极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能瞬间百度到一切,却将信息用作谩骂与欺诈的工具。

而校长则是令人心疼的乐天派,见过风浪,身段柔软,最知道委曲求全,却永远相信理想仅有一步之遥,只要保住了学校,就保住了希望,他的信条是办大事要不拘小节,为了理想,尊严可以不要。这样的人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成功的创业者,相信相信的力量,能拉到投资,当然,也有可能混成传销头目,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挺模糊的。

以上这些,可都算不上坏人,但在利益、恐惧的驱使下,好人却能做出最让人寒心的事。

胸无点墨却又装腔作势的特派员是推动剧情的最重要因素,将以上所有人的性格特点都归于“知识分子的脾气”,言外之意即是由权与利驱动之外的人情事,不愿听“组织”的话,剪发、杀驴、说谎、装死,可以理解,但办不到是绝对不行的,你的脾气、你的良心、你的理想都不重要,权利部门捞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存在代表着古往今来权力的面孔,惺惺作态,威逼利诱,无所不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可惜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我看来,最大的讽刺就是影片最后透出的希望:孙佳去了延安投奔大哥,暗示三民主义即将被新的力量取代。

然而我不知道相比影片所营造的那个时代,如今我们的世界又好到哪里去了。特派员也不过是换了名字,依旧充斥各行各业,占领每一个角落,决定着社会运作的一切规则,权力的交迭,又究竟改变了什么?

 4 ) 讲道理,《驴得水》真不是什么好电影

【一】

“《驴得水》是今年最佳国产影片。”恩,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笑的笑话。类似这样的追捧已经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觉有必要出来唠唠,因为它真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立意确实犀利。全片火力全开,对知识分子加以无情的讽刺与鞭挞:先是空饷的利诱,继而是官威的压迫、再是枪声的震慑。让他们的丑态一览无余。随着故事的推进,强权体制和异化环境将电影里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诸如尊严、美、理想和勇气一一剥夺和摧毁……

这显然是很多人追捧《驴得水》的原因。然而这样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电影,表达的方式堪称灾难,追求“物”的企图心也过于明显。

说它表达失范倒不是嫌弃它满是话剧腔不够“电影”,我对电影本体性没有过于执着的追求。电影剧作结构本身就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结构之分,可见其对于姊妹艺术的借重。很多带有明显戏剧风格的电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汉》和《杀戮之神》皆在此列。

《驴得水》的致命伤不在其电影改编的缺陷,而在于它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提纯和过滤的基本规律,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场粗暴的人性丑恶实验与展览,极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欣赏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观感,就好像有个人在摁住你的头,让你不容拒绝地细看人性的种种丑恶,还不无得意地问你:“我是不是很深刻?”这种拿“深刻”当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观众的做法,也能博得满堂彩。只能说明我们对于电影“深刻”的需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二】

创作者对于“深度”的刻意追求,集中地体现在剧作风格的突然转向上。上半场还是一出讽刺喜剧,下半场就成了人间悲剧。有评论为这种“不按常理出牌”鼓掌叫好,殊不知影片前后风格的分裂即削弱了喜剧讽刺的力度,又减轻了悲剧结局的分量。

忽视故事的整体建构和人物内在的运行逻辑,沉溺在架空的时空背景中玩弄概念和符号,其结果就是那一声枪响——拼了命地想制造意味深长,却掩盖不住的刻意空洞。如果说《狩猎》结尾的“回马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驴得水》里的枪响则刚好相反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喜剧可以分很多种,有的是人物言行可笑,有的是事情可笑,有的是这事情背后的逻辑和道理可笑。”冯小刚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驴得水》的笑点在表层是一些无足可观的“荤段子”,这在段子手辈出的年代实在不算新鲜。

“为了圆一个谎去撒更多的慌”本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经典喜剧情境,可惜本片未能一以贯之。尤其是人物撒谎的动机经不起推敲,像张一曼后半段尽管备受凌辱,依然隐忍放弃反抗的人设基础就很不牢靠。明显是为了荒诞而荒诞,为了批判而批判。

【三】

《驴得水》谈不上是一出好喜剧,更不会是一出好悲剧。

仍以博得了许多观众同情和泪水的张一曼为例,很显然她在这部电影里的悲剧色彩最为浓重。毕竟影片前半段小丑式的群设到后面男人全部开了挂似的黑化,就她一个陡然升华成了受苦受难的圣母。这种在生活上放荡不羁,心灵特别纯洁美好的反差人设本身就自带强烈戏剧冲突,所以也尤其容易出彩。

可只要稍加审视就会发现,我们对于张一曼的同情,更多的是出于对她苦难遭遇的恐惧。那些彻底丑化的男性角色,那些用特写镜头反复强调放大的受辱镜头。真正的怜悯,是你愿意走近剧中角色,和她一同承担、一起面对。可《驴得水》的类文革式图景只想让人逃避。

高明的悲剧往往是悲戚和愉快的结合。《驴得水》只是让人难受,并不能给观众提供情绪的净化和随之而来的快感。这种“快感”并不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乐,而是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悲剧要和观众保持一种“距离感”。《驴得水》自以为高明的打消了这种距离,专心致志的给观众喂食“暴行”。

从这儿岔开一句,我国的分级制度真的要尽快提上日程了。这样一部满是粗口、荤段子和施虐场景的电影,好多小朋友被带进来当合家欢喜剧看。这比电影里所呈现的灾难要严重的多。我也强烈怀疑大部分就是想来看个乐的观众家长,能予以孩子们多么正确的指导。

【四】

最后,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这么喜欢张一曼这个角色。也许是因为其他角色都太不讨喜了吧,校长女儿又没什么存在感,她就成了唯一的寄托与出口。可事实上,这个角色前半段不过是个任性幼稚的女文青,后半段则沦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希望这个描述不会引起部分读者的误会,因为这绝非我的主观评判,而是这部电影的真实呈现。从铜匠回来“反杀”开始,在创作者设定的悲惨命运面前,张一曼基本丧失了个人意志,由疯到死,不过是走完固定流程而已。

“睡服”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也是很多人喜欢张一曼的原因。但一些评论因此扯到女权主义上去,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先搞清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张一曼“睡服”铜匠主要是她本来就有“性”趣,帮着学校继续吃空饷是顺把手的事情,否则剧作上难以逻辑自洽。第二、张一曼最后受到侮辱直接原因是铜匠打击报复,但她如果不想继续把慌圆下去,这个报复不能成立。

编导“憋坏”的地方就在于把原本两件事混成了一件事。张一曼因为这件事上的小过失,受到了另一件事上的大惩罚。也是说张一曼绝非罪有应得,但她一定程度上又是咎由自取。不得不承认,这个情节设计很有意思,是我唯一肯定这部电影的地方。

【五】

由着自己的性子,想睡谁就睡谁。不考虑“灵欲难分”的人类终极矛盾。睡完面有遗憾略带深情的说句“对不起”,这要是换成男的,就是标准的“渣男”判定。其实,人无所不在枷锁之中,哪里又会有绝对的自由呢?性也是一样,这是张一曼幼稚的地方。

言谈间当众反复暗示调侃和自己约过炮的男同事“硬不起来”,行为上借着给刚“上岗”的男同事培训的机会,上下其手。这要是换成男的,百分之百构成性骚扰。这是张一曼任性的地方。

所以那些觉得张一曼高扬了女权主义大旗的人们真的省省吧。送你们一句话:不含任何自省精神的女权主义,都是伪女权主义,不过是另一个极端的男权或者说特权主义罢了。

 5 ) 从《红楼梦》,看《驴得水》中不能忽视的女性角色

有剧透……

根据话剧改编的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剧情给人感觉很是熟悉,身边常有耳闻。四位不甘清苦、想给山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条件的老师,为了争取教育局多拨款,活生生捏造出一位“驴得水”的老师。又逢一位国际友人想资助教育学家,教育局便派人围着老外的腰包制定计划,物色人选。联系后面的剧情,不禁联想到《儿子的大玩偶》中有一段万仁导的《苹果的滋味》,几个穷苦孩子的父亲不幸被美国将军的汽车撞伤,老美打算弥补过错,补贴给他们不菲的金额,还带一个孩子去了美国留学,哀事变喜事。只是不同于这个故事,在这里老美的资助,被教育局各部门扣下了三分之二,这个差异想想很有意思。


跟不少摇着喜剧幌子的电影一样,《驴得水》把取乐精神的观众“骗”进影院,随后又自觉地延伸分解出许多喜剧的悲剧因子。大喜大悲两相照,笑过之后又需偿还以悲。但最后观众看到的其实只剩一团阴云弥漫,先前的喜乐也被无情碾碎。《驴得水》就是这样一类电影,前段在笑,后又哀的掉泪。

电影很明显前后也在剧情发展中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以女教师一曼令人讶异的“睡服”为界,围绕两次特派员造访学校。第一次特派员盘算的利益秘密隐藏,只有荒诞的、反讽的喜剧元素。围绕着老师们的是一段段荤腥的调侃,能搔到观众胳肢窝,效果是自然的。后半段虽语言和情节上仍有不少讨观众发笑之处,但一些人的善良被利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人物丑陋的嘴脸毕现,他们在被迫促成一个更大的骗局,还能笑出来的是浮在故事之外的观众。《驴得水》惊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后半部分观众若是试图读出影片的隐喻,就再也笑不出来,而是一点点沉下去。

电影设置年份还故意定在1942年,国民党执政时期,这自然是为了避免审查的刁难,把有着污点的教师形象和贪腐的官员规划到旧世界,为结尾绝望的孙佳奔赴延安“新世界”做准备。意识到这一点,这个故事所指的就不仅仅是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利益的贪食,更无关教育,而是中国历史微观的演义。

前阵子因为在读李劼的评论《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发现《红楼梦》所强调和呼唤的也正是《驴得水》的内在立意。假作真时真亦假,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女教师一曼结尾的自杀,孙佳未卜又尽人皆知的风雨前程。和大观园的衰落,丫鬟小姐的死伤一样,象征着历史文化不会再有创造性的止步。豹的精神不再,连凶猛的豹子也遭绵羊猎杀。

李劼从《红楼梦》中看到男女关系其实蕴藏着人类文化历史的全部信息。像是中国的二十四史涂满了权力争夺,蜂鸣盗起,文化气脉却日渐衰微,或许能归结到历史中不见爱情和出类拔萃的女性。中国历史是由泥质的男人写就的,从秦始皇修筑长城以期江山无疆,孔孟之道成为道德的规约,文化历史就再无灵巧和进步可言了。即便是李白辛弃疾那样的豪放文人也不过是未能超脱、囿于几千年文化监狱的俗人。女性在历史中审美意义上的阙如,致使中国几千年一成不变。于是从《驴得水》两个女性角色,尤其是女老师一曼,以及她所影响的副本形象,能够试着找出《驴得水》对历史的暗指和期待。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女老师一曼总是笑意盈盈的,不管面对什么,一概说着趣话,一脸天真的神情。前半段围绕着一曼的镜头,都是明媚阳光的。比如她剥着蒜头清唱着歌曲,在她自杀后回响起这段歌声,我们才回觉其蕴藏的美好向往,从“昆明不下雪”的调皮到“我在上海,哪还有周璇的份儿”那段与校长在荧光灯之下自由舞步的骄傲,旗袍与高跟鞋的特写,一曼的美丽和可爱,真实投射在人心里。

而一曼超前的性观念,更是一种对男性强加于女性道德的无视,她的内心没有负担。李劼也在《红楼梦》中分析对比,贾宝玉暧昧的同性关系与淫欲的滥交之间,读者能够分出何者是健康的。那么观众会从一曼的主动与大胆说出来的生理要求,与教师裴魁山不明朗的关系,闻到什么不适粗野的内容吗?在方正面孔的裴魁山语重心长对一曼做出道德规劝后,一曼很是尴尬地回答他:“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受不了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于是她跟铜匠的结合,一方面有着为了成全骗局和利益献身的意味,更多是她自愿去追求生理愉悦,没有强迫和隐忍的意思。只不过她开放的观念,到现在恐怕也不见的有多少男同胞会接受,更何况她是一位为人师表的教师。


接着有意思的局面就出现了,一个灰头土脸、没有受过教育的铜匠,用他被官方语言陌生化的蒙古语歌谣抒发内心之爱,经过身份差异悬殊一曼的点拨,相送的一绺发丝,让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人生的诗意所在,这是女人之于男人的创造意味。如同在《红楼梦》中,对照大观园外肮脏的男人世界,宝玉在黛玉的一次次垂泪和各丫鬟的影响下,由顽石最后炼成了一块璞玉。临行的铜匠感受到校长“有教无类”的道理,又得到校长女儿孙佳极其重要的教诲帮助,很快改头换面,肚子里有了营养内涵。可是谁也没想到,后来铜匠的嘴脸,变成了《动物庄园》里猪的形象,高高在上地残暴无耻起来,真正变为一头享乐的牲口。

因为特派员的突击造访,一曼与铜匠的事情败露,铜匠的泼妇老婆前来闹事。一曼与泼妇起了争执,这时铜匠竟突然挺直了腰板,敢对泼妇怒吼,像个英雄一般含情脉脉解救一曼。一曼怕他坏了校长的大事,不得已违心骂铜匠是牲口。如果说一曼把铜匠变成了一个人,那么在此刻她又掐死了铜匠。缺少了女性创造性的指引,铜匠精神上便不再向人努力,只剩下外表端正的人皮,内心很快蛆蛀成了怪物。那一绺头发落地,铜匠的朴质无存。

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得势铜匠的狠心,他对一曼残忍的报复,一剪刀一剪刀毁灭了一曼“花”的精神(一曼总在采花)。铜匠永远无法再意识到他正在毁灭的女人,同时也是塑造他的人,给了他能力毁灭一曼的人。这样说一曼是自己毁了自己,但她在骂走铜匠后,就羞愧地蹲伏在地向铜匠道歉。毁灭他们的是整个骗局,是人性没有底的贪恶,和人被腐蚀的软弱。


而利益分明裴魁山的转变,也很好理解。在山坡上,愧疚的校长谈到一曼时,裴魁山竟只惦记着钱该怎么分。他固然贪财,但说白了在前的是内心女神精神的失落,他的道德观念无法接受一曼的放荡,校长和周铁男的纵容更点燃了他内心潜藏的恶念。当他愤怒哀伤地前去拯救失足的一曼,却只敢站着窗台没有向前,他被吓呆了。两个月后,披着貂绒的裴魁山,对曾经爱慕的一曼只有鄙夷轻视。在咒骂一曼时,只有他是发自心底认定一曼是婊子妓女,开始处处与恶人沆瀣一气。女性在这里被彻底压制,须眉浊物唱起了大戏。

反观另一个男性角色周铁男,从头至近结尾,他都一种脾气火爆、讲话口无遮拦的性格。差点几次在特派员面前把校长的骗局戳穿,对小人得势咬牙跺足。当铜匠要剪一曼的头发,威胁孙佳做新娘时,他都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骨气。这是一个本真的人,他与一曼的相近敬重,恋慕是非分明、执拗说一不二的孙佳,应该说是这两个女性让他的本真得以保持。但当射出的一颗子弹从头颅擦过,死亡的威慑即使仍有孙佳的不妥协,他的善恶观也被瞬间抽空了。他求助孙佳扮演铜匠的妻子,说孙佳幼稚,“就是一个小孩”。在孩子天真面前,映衬的是丑陋的成人世界,但这个故事混入的又不只是成人世界那么简单。

像李劼所说:创造不经过审美的过渡而直接进入历史,使历史显得暴虐和残酷。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女人牺牲的悲剧便成了势在必然。

一曼被剪了“阴阳头”,半疯半癫地在田野采她心爱的油菜花。裴魁山整个变为利益组织的走狗,被悄然转念的周铁男,说话语气也有了红卫兵的模样。在一曼要被大兵侵犯时,他也只是呲牙咧嘴呆立一旁。只有校长能洞观这一切,但还是不得不毁灭掉一曼,劝她做一个不问世事的聋哑人,免遭他人再伤害。他的一再妥协,也令人不齿。被剪发的一曼如同看破红尘,她的自杀,并不是人生境界,却是历史的终结。周铁男的沦落,让怒目圆睁的孙佳绝望。校长又亲手把面无表情的女儿,屈送给一个只剩邪恶面孔的铜匠做新娘。

电影中的几声枪响,一声比一声吓人。铜匠的泼妇老婆的闯进婚殿不明所以的按枪,将整个骗局戳破,更让人觉得荒诞。故事走向失控,也只有枪能解决了。孙佳对着镜头念叨“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就只会更糟。”乍听起来说教腔刺耳,片刻又脊背发凉。没多久,还是窝里斗,还是须眉的老一套游戏。水性越来越少,泥性越来越多。这种政治文化,处世哲学,已不忍细看。

故事中学校地点设置在一个要走二十里山路才能打到水的地方,人和驴得水才能活,水显得那么重要。如果“驴”可以指片中的几个男性教师角色和铜匠,女性角色指“水”,这几头驴都幸运得到过水,然而水在最后却被废弃。

PS:感谢大家点赞,文章仅是结合一本书的片面理解,有偏颇不全之处。这种延伸或许并不是电影文本中的关键,但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去分析人物。

 6 ) 《驴得水》:喜剧的忧伤源于深度

《驴得水》是今年迄今为止最让人震惊的一部国产电影。与当下多数打着喜剧番号招摇撞骗的国产片相比,这部电影的水准已然超越了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影片的前半部分让人笑到前仰后合,后半部分令人坐立不安。一丝不挂的搞笑与一丝不苟的催泪,就这样大胆自信地横陈在同一部电影当中——造就了《驴得水》绝俗而又硬气的独特性,也让影片足以被骄傲地称为一部“作品”。

在一个被架空的封闭世界中,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知识分子”,因一个“借驴吃空饷”的无奈谎言掀动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喜剧,却又为了圆谎而跌落到万劫不复的悲剧深渊。在悲剧的深坑被逐渐挖大的过程中,有的人试图坚守原则奋力反抗,可信念在利益、强权和武力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他们束手就擒的速度,简直比杀驴吃肉还要快。然而,在这群处在崩溃边缘的小人物面前,我们似乎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那么些似曾相识的片段,因此,他们的一切选择便显得不再那么荒谬绝伦。更重要的是,远在“学校”之外那个更庞大、更隐秘、更丑陋的世界,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得益于逻辑缜密的强文本,《驴得水》成了那种每个角色都有前后史、每次性格变化都有细节支撑的上乘之作。看起来,全片主要叙事动线只是“教育部特派员”的两次探访,但围绕两次探访所触发的一连串事件,却牵动了“知识分子”们对欲望、权力、爱情等人生关键问题的拷问。在有限的电影容量中,我们竟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婚丧嫁娶,也因此窥望到了人性中难以避免的矛盾问题。什么是底线,如何守住底线;什么是知识,如何看待愚昧;什么是爱情,如何去解释百口莫辨的“睡服”;什么是原则,又如何为“跪舔”找到更体面的理由?

影片中的美国佬惊叹“不可思议!”而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气喘吁吁的孙教授、虚荣膨胀的裴魁山,还是认怂认命的周铁男、飞扬跋扈的特派员,都无时无刻不浮现着我们再不熟悉不过的行为模式。他们声嘶力竭却无从阻止世道对他们的碾压,被打碎了牙只能往肚里咽,迁就与苟活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最单纯却又最悲惨的人,莫过于羊脂球、茶花女般的张一曼,以及被当作“牲口”对待的铜匠。一个是女人,一个是穷吊丝。

《驴得水》脱胎于高认知度的同名舞台剧。按照我们的一般认识,舞台剧的思想表达空间要比商业电影更广阔。事实证明,影片的改编不仅实现了有限场景的无限延伸,同时也让每个角色的个性变化有了更充分的刻画机会。影片的摄影林良忠曾为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掌镜,从《驴得水》的银幕效果上看,这是一位对空间调度和群戏都有着丰富经验的摄影师。教室的明暗变化、外景中人物的虚实处理、特写与长镜头的运用,都让影片跳脱了场景限制,强化了影像质感。我们会为张一曼被剪掉长发的那段入侵式特写和交叠的回忆画面感到无比揪心,而在剧场里,你真的很难直接感受到人物的这种内心挣扎。
 
有种观点认为,原版话剧的导演周申和刘露继续出任电影导演,让该片很难摆脱话剧腔,甚至,演员们对话的声效都充满了剧场感。但如果你看过表演空间更加狭窄,却一点也不失精彩的《十二公民》就会发现,《驴得水》完全建立起了戏剧化的电影语言,那几场逐步升级的高潮戏,都因导演娴熟的场面调度和演员们绝对连贯的情绪而显得一气呵成。

影片在自然环境声的音效剪辑上未见奇巧,这确实让影片除了密集的对白和配乐之外,显得过于“安静”,形成了所谓的剧场感。但也正是这种与世隔绝的氛围,让你很容易对山村之外的那个世界产生更多的想像,小社会的万丈波澜,即是大世界的真实缩影。“特派员”就像一个庞大母体系统伸出的触手,用“三万”和“十万”那个让人哑口无言的潜规则,连接着小社会和大世界。茨威格说,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喜欢嘲弄人,还能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滑稽的成分。《驴得水》的高级正在于此,喜剧背面的那些只可意会莫可言传的道理,电影已经讲得不能再清楚,这也是《驴得水》值得留下来被讨论的原因。

 短评

普通观众全嗨了,说这才是国产佳作;电影专业人员全崩溃了,说这是舞台剧不算是电影。讲真,我觉得当一个作品只剩下它的形式能被人吐槽的时候,已经足以证明其成功。不管它是啥,哪怕我是去电影院看话剧了,我还是觉得,甚好,没错过这个乌龙甚好。

7分钟前
  • 圣诞
  • 力荐

这个笑话还真把我看哭了,惊喜之作,比夏洛特烦恼的故事高明,但电影感较弱

12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即便评分再高也完全喜欢不来。我们还是太热衷主题与意义了,以至于忽视了传递主题的方式与合理性。影片为了所谓的人性深度,而刻意设计剧情和人物转折,忽视基本的人物行为轨迹,都非常让人不舒服。喜欢有深度的电影,但希望能以更巧妙的方式讲出来,而不该是现在这样。以及形式上,这不就是舞台搬演么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

19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看电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佳佳和铁男幼稚得讨厌,那你已经被这个社会像驴一样驯服

21分钟前
  • 燕子坞主人
  • 推荐

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因为话剧改编的缘故,故事的幕间分隔有些明显,但演员的表演削弱了话剧感,也算自然。【任素汐的歌声真心棒!

25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力荐

不能把开心麻花出的所有电影都粗暴地归到「喜剧」里……这种营销思路就会导致我今天观影时遇到的蜜汁尴尬……有一帮观众从开头驴棚着火就开始笑,然后一直笑到结尾枪声……我……真特么……跪了……

29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非常正点的黑色幽默和荒诞的乡村魔幻现实主义,整部电影的调子很撒,段子很荤,路子很野,故事上有莫泊桑的味道,讽刺加隐喻,上次让人感受到这些的观影体验还是当年的《杀生》。总体上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喜剧,新导演技法的生疏和信息处理的失衡可以被原谅。PS:主题曲真的是太有味道了。

3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3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没去影院贡献一张实打实的票房,我真是遗憾又羞愧。

43分钟前
  • 肉腾腾
  • 力荐

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为这个故事就值得5星

45分钟前
  • 阿珂
  • 力荐

那一枪虽然打空了,但周铁男还是死了

46分钟前
  • 蝴蝶不梦庄周
  • 推荐

好,现在我们回到片头的部分驴棚走水,周铁男一马当先,但烟火如故张一曼想要帮忙,却引火烧身裴魁山往张一曼身上泼土,叫她出来,可没有伸手拉她校长大喊,听我指挥,最终驴棚燃起熊熊烈火孙佳想要阻止,被众人阻拦。你看,其实这个电影的一切,都缩在这个小片段里。

49分钟前
  • Mikoto
  • 力荐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电影,任凭你们怎么说风凉话,都休想模仿出来,国产片的普通货色离它差距太大。

50分钟前
  • 淘金汉
  • 力荐

一部好电影就是荧幕完成上半部分,现实完成下半部分。有人看到人性在贪婪面前退却,有人却只看到荡妇。专组好多男的在认真讨论,你愿不愿意娶张一曼这样的女人?中国男人最搞笑的地方就是,他们认知中对一个女性最高的评价就是—娶她,而真相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他们是哪根葱。不信你们去评论区翻翻,笑趴了

54分钟前
  • Bella
  • 力荐

映后主创见面特别惊讶,被拍成这样还需要导演?!完全照搬舞台剧台词,连人物站位都是舞台式,没有任何电影语言,镜头蠢到还有淡入淡出和虚化背景这样的衔接,很明显的分幕,且大大弱化了表演。全片没有同期声,配音简直灾难。(据说上映版本是同期声)。是好的剧本和演员,但还是去看话剧吧。

55分钟前
  • 蜉蝣
  • 很差

如果懂得中国人的不讲原则聪慧利己,看透历史的反复吊诡悲喜交加。电影经过女性自由的转折,以后则全在解构悲悼历史。它厉害的是道出了曹雪芹所指女性审美在文化中的缺乏,“驴”得“水”,(男性的贪恶屈服对照女性的自由烂漫),“水”最后却又被压榨废弃,暴戮的未来便可预见。不喜剧,倒实悲。

58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说不像电影的,谁规定了电影应该怎样怎样吗。

60分钟前
  • 大包砸
  • 力荐

1.库斯图里卡的癫狂、荒诞+法哈蒂的困境、冲突,而这...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2.追求自由的人,死了;3.愤怒的人,成了听话的牲口;4.宽容的人,成了小人;5.淳朴的人,成了恶棍;6.正面向上的人,总在行骗;7.就让我们忘掉过去吧,才能继续作为“人”活下去。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一句话说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有些话,因为太过真实,让人胆战心惊。

1小时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